提问

2024年网络谣言的法律定义是什么?

大律师网 2024-03-04    100人已阅读
导读:网络谣言,是指通过互联网等信息网络传播的不实信息,具有捏造事实、误导公众、扰乱社会秩序等特点。在法律层面,其定义和处罚依据我国相关法律法规进行严格界定。

网络谣言的法律定义是什么?

根据我国法律,网络谣言主要涉及《刑法》、《治安管理处罚法》以及《网络安全法》等相关规定。具体而言:

1. 《刑法》第二百四十六条之一规定了“编造、故意传播虚假恐怖信息罪”,若网络谣言属于虚构并故意传播可能严重扰乱社会秩序的虚假信息,则行为人可能构成此罪名。

2. 《治安管理处罚法》第二十五条规定,散布谣言,谎报险情、疫情、警情或者以其他方法故意扰乱公共秩序的,处五日以上十日以下拘留,可以并处五百元以下罚款;情节较轻的,处五日以下拘留或者五百元以下罚款。

3. 《网络安全法》第十二条也明确要求,任何个人和组织使用网络应当遵守宪法和法律,不得利用网络编造、传播虚假信息,扰乱社会秩序、破坏社会稳定。

网络谣言不仅包括那些捏造事实、损害他人名誉权的信息,还包括编造、传播可能引起社会恐慌、危害公共安全的虚假信息。

【法律依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

2. 《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

3. 《中华人民共和国网络安全法》

如何通过网络法律途径举证谣言信息?

在处理网络谣言举证问题时,首先需要明确谣言的性质,即其是否涉及诽谤、侵犯名誉权、扰乱社会公共秩序等违法行为。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网络安全法》等相关法律规定,对于网络谣言的认定与举证,一般遵循以下步骤:

1. 证据固定:发现网络谣言后,应立即对相关网页、社交媒体信息进行截图、录屏或者通过公证等方式进行证据固定,以证明谣言内容的存在以及发布的时间、地点、发布者等关键信息。

2. 查证事实:收集并提供真实信息以反驳谣言,如可能的话,找到权威机构或人士出具的相关证明材料,用以证实谣言与事实不符。

3. 追溯源头:通过IP地址、账号注册信息等技术手段查找谣言的源头,必要时可以请求网络服务提供者协助调查,依据《网络安全法》的规定,网络服务提供者有义务配合执法机关进行相关的调查取证工作。

【法律依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一千零二十四条规定:“民事主体享有名誉权。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以侮辱、诽谤等方式侵害他人的名誉权。”当网络谣言构成对他人名誉权的侵害时,受害者可以通过此条款维护自身权益。

2. 《中华人民共和国网络安全法》第四十二条规定:“网络运营者应当采取技术措施和其他必要措施,确保其收集的个人信息安全,防止信息泄露、毁损、丢失。在发生或者可能发生个人信息泄露、毁损、丢失的情况时,应当立即采取补救措施,按照规定及时告知用户并向有关主管部门报告。”该条款为获取网络谣言发布者信息提供了法律依据。

3. 《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办理利用信息网络实施诽谤等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明确了利用信息网络诽谤他人的入罪标准,为打击网络谣言犯罪行为提供了明确的司法解释。

4. 公证法相关规定也指出,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可以依法向公证机构申请保全互联网上的实时电子信息,作为诉讼活动中的证据使用。

综上,通过网络法律途径举证谣言信息,不仅需要严谨的证据搜集与固定,还需要充分利用相关法律法规赋予的权利,必要时寻求司法机关或相关部门的支持与协助。

网络谣言在法律上的定义涵盖了所有通过网络途径发布、传播的不实信息,并根据不同情况可能导致刑事责任或行政责任。作为公民,我们应当自觉遵守法律规定,不信谣、不传谣,共同维护清朗的网络环境和社会公共秩序。同时,对于遭受网络谣言侵害的权益,应及时运用法律武器保护自身合法权益。

『温馨提示』本回复仅供一般情况下的参考,若无法满足您的法律需求,请直接咨询律师以获取专业的法律意见。我们承诺在5分钟内快速响应,以提高问题解决率。

版权声明:以上文章内容来源于互联网整理,如有侵权或错误请向大律师网提交信息,我们将按照规定及时处理。本站不承担任何争议和法律责任!

相关阅读

更多>>

热门博文

更多>>

相关法律知识

更多>>
TOP
2008 - 2025 © 大律师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