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问

2024年“为谋取不正当利益”在单位行贿罪中如何认定和举证?

大律师网 2024-03-25    100人已阅读
导读:在单位行贿罪中,"为谋取不正当利益"是构成该罪名的重要要素之一。认定和举证这一要件需要结合案件事实、证据以及相关法律规定,以确定单位是否出于非法目的实施了行贿行为。

“为谋取不正当利益”在单位行贿罪中如何认定和举证?

“为谋取不正当利益”在单位行贿罪中的认定主要涉及以下几个方面:首先,需明确“不正当利益”的内涵,根据《刑法》及相关司法解释,其主要包括违反法律、法规、规章或者政策规定的利益,以及通过行贿手段获取的本不应享有的竞争优势等;其次,须查明单位行贿的目的,即单位是否明知其追求的利益属于不正当利益而仍然采取行贿的方式进行获取;再次,从客观行为和主观故意两方面收集并固定证据,如行贿的具体过程、财物价值、受益结果、相关人员的供述与辩解等,形成完整的证据链来证明单位存在为谋取不正当利益而行贿的行为。

相关法条:

1.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393条:“单位为谋取不正当利益而行贿,或者违反国家规定,给予国家工作人员以回扣、手续费,情节严重的,对单位判处罚金,并对其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

2. 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办理贪污贿赂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7条:“为谋取不正当利益,向国家工作人员行贿,数额较大或者多次行贿的,应当依照刑法第三百九十条的规定追究刑事责任。”

何种情况可视为单位行贿罪中的“为谋取不正当利益”?

单位行贿罪是指单位为谋取不正当利益,给予国家工作人员以财物的行为。其中,“为谋取不正当利益”是构成此罪的重要主观要件,它主要包括两种情形:

1. 行贿单位希望通过给予国家工作人员财物,获取法律法规、政策、规章等明令禁止或者违反公平竞争原则的利益。例如,通过行贿方式取得行政许可、资质证书、项目中标等。

2. 行贿单位意图通过贿赂手段,获取正常情况下无法得到,或者虽能通过合法途径获得但希望通过非法贿赂加快进程、增加份额、提高优待程度等额外利益。如为了减免税收、逃避监管、获取商业秘密等目的进行行贿。

相关法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三百九十一条规定:“单位为谋取不正当利益,给予国家工作人员以财物的,对单位判处罚金,并对其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数额巨大的,处五年以上有期徒刑,可以并处没收财产。”

同时,《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办理贪污贿赂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十二条明确规定:“为谋取不正当利益,向国家工作人员行贿,造成经济损失数额在一百万元以上不满五百万元的,应当认定为刑法第三百九十条第一款规定的‘使国家利益遭受重大损失’。”

对于“为谋取不正当利益”的理解应结合具体案情和相关法律规定,既要考虑行为人所追求的利益是否违反法律法规及公平正义原则,也要考量其行为是否损害了国家和社会公共利益。

法律对单位行贿罪中“谋取不正当利益”的判断标准是怎样的?

在单位行贿罪中,“谋取不正当利益”是构成犯罪的重要要件。根据刑法的规定,谋取不正当利益是指单位通过行贿手段意图获取的违反国家法律法规、政策规定,或者违背公平、公正原则,损害国家、社会和他人合法权益的利益。

判断标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利益获取方式违法:即单位通过行贿行为,企图使国家工作人员违反其职务要求为其提供便利或获取利益,这种利益因其获取手段的违法性而被视为不正当。

2. 利益内容违法:所谋取的利益本身违反了国家法律法规或政策的规定,例如违规取得行政许可、资质证书、税收优惠等。

3. 利益违背公平公正原则:单位通过行贿手段获得的竞争优势,破坏了公平竞争环境,损害了其他市场主体的合法权益,此种利益也属于不正当利益。

相关法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393条规定:“单位为谋取不正当利益而行贿,或者违反国家规定,给予国家工作人员以回扣、手续费,情节严重的,对单位判处罚金,并对其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因行贿取得的违法所得归个人所有的,依照本法第三百八十九条、第三百九十条的规定定罪处罚。”

同时,《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办理贪污贿赂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12条进一步明确了“谋取不正当利益”的认定标准,强调了对于以行贿手段谋取竞争优势,破坏市场竞争秩序的行为应认定为谋取不正当利益。

在实际操作中,律师在代理单位行贿罪案件时,应对“为谋取不正当利益”这一关键要件进行全面、深入地调查取证,确保所提出的事实和证据能够清晰有力地证明单位具有行贿的主观故意以及所谋取利益的非法性质,从而为法院准确判断犯罪构成要件提供坚实的法律基础。同时,也应提醒相关单位增强法制观念,坚决抵制任何违法违纪行为,避免因一时之利而触犯刑律。

〖温馨提示〗本回复仅作为一般情况的参考,若无法满足您的法律需求,请直接咨询律师。我们承诺在5分钟内快速响应,以提高问题解决率。

版权声明:以上文章内容来源于互联网整理,如有侵权或错误请向大律师网提交信息,我们将按照规定及时处理。本站不承担任何争议和法律责任!

相关阅读

更多>>

热门博文

更多>>

相关法律知识

更多>>
TOP
2008 - 2025 © 大律师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