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部门: 最高人民检察院
发布文号:
一、关于初查和
修改后的关于立案条件的规定有两条:第 八十三 条规定,“公安机关或者人民检察院发现犯罪事实或者犯罪嫌疑人,应当按照范围,立案。”第八十六条规定:“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或者公安机关对于报案、控告、举报和的材料,应当按照管辖范围,迅速进行审查,认为有犯罪事实需要追究刑事责任的时候,应当立案;认为没有犯罪事实,或者犯罪事实显著轻微,不需要追究刑事责任的时候,不予立案。”前者是指人民检察院在工作或侦查中发现犯罪事实或者犯罪嫌疑人,符合应追究刑事责任条件的,要按照管辖范围予以立案。后者是指对于控告、举报、报案等材料,由于情况复杂,应当审查确定是否有犯罪事实存在、需要追究刑事责任。这种审查是对受理的控告、报案、举报和自首材料进行书面审查和事实的初步,我们称之为初查。
立案前初查同立案后的侦查是紧密相联而又相对独立的。立案后侦查的任务是要查明全部犯罪事实,刑事诉讼法规定可以使用各种和手段。立案前初查的结果,一部分线索经过初查认为有犯罪事实需要追究刑事责任,进入立案程序,一部分线索经过初查,反映的犯罪嫌疑事实被否定,或证据不足以认定有犯罪嫌疑事实,需要追究刑事责任。因此,立案前初查阶段只能适用刑事诉讼法和其他法律、法规规定的调查、询问、查询、勘验、检查、鉴定、调取等不涉及限制犯罪嫌疑人人身权利、财产权力的手段和措施,而不能使用限制犯罪嫌疑人人身权利的强制措施。已获取部分证据,能够判定有重大犯罪嫌疑存在,需要使用等强制措施的,应当迅速立案。
立案前初查较侦查工作来讲,具有取证方式的限制性和手段的不完全性,这决定对受理的案件线索进行事实调查时,一要严格内部审批制度。要案线索和重大有影响案件线索的初查,报经检察长或主管到检察长审批。二要秘密初查。做到线索交办和批准审查保密,初查对象保密;初查内容与意图保密。三要讲究初查的策略方法。能通过一般途径,公开或秘密地获取证据的,要尽可能在不惊动犯罪嫌疑人的情况下,获取已经存在的证据。通过一般方法无法获取已经存在的证据的,要善于利用和获取犯罪嫌疑人在实施反侦查活动中形成的新生证据,把薄弱证据变为扎实证据。要根据案件的具体情况,宜于直接初查的就直接初查,不宜直接初查的就指导有关单位配合初查。
初查终结后,应当制作《初查结论报告》,根据不同情况提出处理意见,报检察长决定:①认为有犯罪事实需要追究刑事责任的,提请批准立案侦查;②认为没有犯罪事实,或者虽有犯罪嫌疑,但缺乏证据证明或者属于刑事诉讼法第 5 条规定的不追究刑事责任的情形之一的,提请批准不予立案。
决定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立案的,应当立即向该代表所属的人民代表大会主席团或者常务委员会通报。
要案的立案报告制度和立案的备案,按高检院的有关规定执行。
二、关于正确理解和运用强制措施
、
拘传是采取强制方式将犯罪嫌疑人带到指定地点进行讯问的强制措施。拘传可以对被拘传人使用戒具。拘传由检察机关执行。
法律对适用拘传的条件未作具体规定,根据侦查工作的需要,拘传既可以在不到的情况下使用,也可以不经传唤直接使用。
根据修改后的刑诉法第九十二条第2款规定,拘传持续的时间最长不得超过十二小时。计算方法应从犯罪嫌疑人到案时起算,到案之前的路途时间不计算在内。
拘传后讯问的地点,按修改后的刑诉法第九十二条第款的规定,讯问犯罪嫌疑人可以在其所在市、县内的指定地点或者到他的住处进行,不得进行异地拘传。
2、
修改后的刑诉法对取保候审的适用对象、使用条件、人的条件和义务,取保候审对象应遵守的规定,取保候审的执行和期限等,作出了明确和具体的规定。
版权声明:以上文章内容来源于互联网整理,如有侵权或错误请向
大律师网提交信息,我们将按照规定及时处理。本站不承担任何争议和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