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预防虚假主体进行合同诈骗?
1. 严格审查交易对方主体资格:在订立合同时,应要求对方提供有效的营业执照、法定代表人身份证明等相关材料,并核实其真实性,确保与之签约的是具有完全民事行为能力的真实主体。如果涉及特殊行业或领域,还需核查其是否具备相应的资质许可。
2. 查询对方资信情况:充分利用国家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查阅对方企业的工商注册信息、股权结构、经营状况、失信记录、诉讼仲裁等情况,全面评估其履约能力和信誉度。
3. 规范合同签订程序:确保合同经双方合法授权代表签字并加盖公章,明确各方权利义务,设定违约责任条款,并可约定若发现对方存在欺诈行为时,有权解除合同并追究相应法律责任。
4. 运用法律手段保护自身权益:一旦发现可能存在虚假主体诈骗的情况,应及时向公安机关报案,并寻求律师的专业法律帮助,通过司法途径挽回损失。
【法律依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一百四十八条明确规定,一方以欺诈手段,使对方在违背真实意思的情况下实施的民事法律行为,受欺诈方有权请求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机构予以撤销。
2. 《企业信息公示暂行条例》规定,公众可以通过国家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查询企业的相关信息,以此作为判断合作方诚信状况的重要依据。
如何识别合同中的欺诈条款?
识别合同中的欺诈条款,首先需要对合同进行全面、细致的审查,并结合相关法律规定及实际情况进行判断。以下是一些主要识别点:
1. 虚假陈述或隐瞒重要事实:若合同中存在一方故意虚构事实或隐瞒真实情况,诱使对方签订合同的情形,可能构成欺诈。例如,对于标的物的质量、权属、性能等关键信息进行虚假描述或者故意不告知。
2. 不公平格式条款:根据《合同法》的规定,提供格式条款的一方应当遵循公平原则确定当事人之间的权利和义务,并采取合理的方式提请对方注意免除或者限制其责任等与对方有重大利害关系的条款。如果格式条款明显加重对方责任、排除对方主要权利,且未明确提示,则可能构成欺诈。
3. 隐性陷阱条款:这类条款通常以模糊、复杂或者误导性语言隐藏在合同中,使得对方在不知情或者误解的情况下同意了对其不利的条件。
【法律依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一百四十八条明确规定:“一方以欺诈手段,使对方在违背真实意思的情况下实施的民事法律行为,受欺诈方有权请求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机构予以撤销。”
2. 《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第三十九条、四十条规定了格式条款的相关规则,第五十二条则规定了合同无效的情形,其中包括“恶意串通,损害国家、集体或者第三人利益”、“以合法形式掩盖非法目的”以及“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的强制性规定”。
在审查合同时,律师应仔细阅读每一条款,关注是否存在上述可能构成欺诈的情况,并结合相关法律法规,为客户提供专业意见,防止客户权益受损。
防范虚假主体合同诈骗的关键在于事前的严谨调查和事中的有效监控。企业应当建立健全内部风险防控机制,提高法律意识,强化合同管理,在交易过程中保持警惕,遇到问题及时采取法律措施,最大程度保障自身的合法权益不受侵犯。
温馨提示:大律师网,您的法律咨询专家。我们拥有数万名专业律师,为您解答法律疑难,并精准匹配最适合您的律师。无论您选择哪种咨询方式,我们都能满足您的需求。点击咨询,让我们成为您身边最可靠的法律助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