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问

2024年职务侵占罪的构成要件有哪些?

大律师网 2024-03-01    0人已阅读
导读:职务侵占罪是我国刑法中规定的一项针对公司、企业或其他单位的人员,利用职务便利非法占有本单位财物的行为。构成职务侵占罪需满足一系列特定要件,包括行为人身份、主观故意、客观行为和侵占财产数额等。

职务侵占罪的构成要件有哪些?

1. 行为人身份:行为人必须是公司、企业或者其他单位的工作人员,且在实施侵占行为时,须利用其职务上的便利,即行为人因职务关系能够接触到或者控制单位的财产。

2. 主观故意:行为人具有非法占有的目的,明知自己的行为会侵犯单位财产权益,但仍然希望或放任这种结果的发生。

3. 客观行为:行为人实施了将单位财物非法占为己有,或者使单位遭受损失的行为。如擅自将单位财物转让、赠送他人,或者虚构事实、隐瞒真相以骗取单位财物等。

4. 侵占财产数额较大:根据《刑法》第二百七十一条的规定,职务侵占数额较大的才构成犯罪。具体数额标准由各省、自治区、直辖市高级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可以根据本城市经济发展状况,并考虑社会治安状况,在规定的幅度内确定。

引用法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七十一条规定:“公司、企业或者其他单位的人员,利用职务上的便利,将本单位财物非法占为己有,数额较大的,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数额巨大的,处五年以上有期徒刑,可以并处没收财产。”

对外国有权请求返还赃物吗?

根据国际法和相关法律法规,对外国有权请求返还赃物。赃物是指通过犯罪行为所获取的财物,无论该财物位于国内还是国外,原属国都有权依据法律规定进行追索。这主要涉及到国际刑事司法协助以及打击跨国犯罪领域。

在国际层面上,这一权利主要体现在《联合国反腐败公约》、《联合国打击跨国有组织犯罪公约》等相关国际公约中,这些公约明确缔约国有义务在一定条件下互相协助对方追缴犯罪所得财产。

在法律体系内,《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六十四条规定:“犯罪分子违法所得的一切财物,应当予以追缴或者责令退赔。”同时,《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第二百九十六条规定了“外国请求刑事司法协助”相关内容,表明我国在国际合作框架下有权并有义务协助他国追缴赃物。

引用法条:

1. 《联合国反腐败公约》第五章“资产的追回”,特别是第53条至第59条的规定。

2. 《联合国打击跨国有组织犯罪公约》第12条和第13条关于资产的没收和扣押,以及第14条关于国际合作以追回资产的规定。

3.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六十四条:“犯罪分子违法所得的一切财物,应当予以追缴或者责令退赔;对被害人的合法财产,应当及时返还;违禁品和供犯罪所用的本人财物,应当予以没收。”

4.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第二百九十六条:“外国可以请求中华人民共和国按照本法规定的方式,提供刑事司法协助。对于外国的请求,除本法或者其他有关法律另有规定外,依照本法规定的程序执行。”在具体实践中,我国会根据国际公约及双边或多边条约,与请求国开展赃物返还的刑事司法协助。

对于共同实施破坏财物的行为,如何分别立案?

共同实施破坏财物的行为,属于刑法中的共同犯罪范畴。根据我国《刑法》的规定,二人以上共同故意实施犯罪的,构成共同犯罪。对于共同实施破坏财物的行为,应当依据各行为人在犯罪过程中的具体行为、作用大小、主观恶性以及对犯罪结果的影响等因素分别进行立案。

1. 具体行为:首先需要查明每位行为人在破坏财物过程中具体实施的行为,如谁是策划者、指挥者,谁是直接实施破坏行为者,或者是否有提供工具、协助等辅助行为的人。

2. 作用大小:在共同犯罪中,各行为人的作用和地位可能不同,有的可能是主犯,有的可能是从犯。主犯是指组织、领导犯罪集团进行犯罪活动或者在共同犯罪中起主要作用的犯罪分子;从犯则是指在共同犯罪中起次要或者辅助作用的犯罪分子。这两种情况在立案时会有不同的处理。

3. 主观恶性及犯罪结果影响:还需考虑各行为人的主观恶性程度,即其犯罪动机、目的、犯罪后的态度等。同时,对财物破坏的程度和造成的实际损失也应作为划分责任、分别立案的重要依据。

引用法条:

1.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十五条:“共同犯罪是指二人以上共同故意犯罪。”

2.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十六条、第二十七条对主犯和从犯的定义和处罚做了明确规定。

3. 对于破坏财物的具体罪名,《刑法》第二百七十五条规定了故意毁坏财物罪,可根据该条文及其司法解释,结合各行为人的具体情况分别进行立案追诉。

职务侵占罪的构成要件包括行为人特定的身份及职务便利条件,非法占有单位财物的主观故意,以及实施了侵占行为且侵占数额达到法定标准。对于涉嫌职务侵占的行为,应当依法进行严肃处理,保障公司、企业或其他单位的合法权益不受侵害。同时,也提醒相关单位加强内部管理,防范此类犯罪行为的发生。

【温馨提示】当前回复仅为一般情况下的参考答案。如仍无法解决您的法律疑问,建议咨询律师以获取更准确的法律意见。我们承诺5分钟快速响应,并致力于提高问题解决率。

版权声明:以上文章内容来源于互联网整理,如有侵权或错误请向大律师网提交信息,我们将按照规定及时处理。本站不承担任何争议和法律责任!

相关知识

更多>>

热门博文

更多>>

最新法律资讯

更多>>
TOP
2008 - 2025 © 大律师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