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经许可获取他人信用报告是否侵权?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信息保护法》的规定,个人信息处理者应当取得个人信息主体的同意才能处理其个人信息。信用报告显然属于个人信息的一种,如果没有得到个人的明确同意,擅自获取或使用他人的信用报告,就可能违反了这一法律规定,构成了对他人隐私权的侵犯。
【相关法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信息保护法》第14条规定:“个人信息处理者在处理个人信息前,应当以清晰易懂的语言告知个人信息主体并取得其同意;法律、行政法规规定处理个人信息应当取得书面同意的,从其规定。”第37条还规定:“敏感个人信息的处理应当取得个人信息主体的明示同意。”
解除合同时,资信调查的证据效力如何?
解除合同的依据通常包括但不限于合同法、民法典等相关法律法规。资信调查的证据在解除合同中的效力主要取决于其是否能够证明合同的一方存在违约行为,或者合同的基础条件已经发生重大变化,使得合同的履行成为不可能或不适当。
1. 如果资信调查揭示了合同一方在签订合同时存在欺诈、隐瞒重要事实或其他违反诚实信用原则的行为,这可能构成解除合同的理由,并且资信调查的证据将具有重要的法律效力。
2. 当资信调查结果显示合同一方的财务状况严重恶化,无法履行合同义务时,这也可能成为解除合同的依据,因为这影响到了合同的正常履行。
3. 在某些情况下,如一方的信用评级下降、商业信誉受损等,如果这些情况严重影响到合同目的的实现,也可能构成解除合同的合理理由,此时资信调查的证据也会起到关键作用。
【相关法条】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五百六十二条:当事人协商一致,可以解除合同。当事人可以约定一方解除合同的事由。解除合同的事由发生时,解除权人可以解除合同。
2. 《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第九十四条: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当事人可以解除合同:(一)因不可抗力致使不能实现合同目的;(二)在履行期限届满之前,当事人一方明确表示或者以自己的行为表明不履行主要债务;(三)当事人一方迟延履行主要债务,经催告后在合理期限内仍未履行;(四)当事人一方迟延履行债务或者有其他违约行为致使不能实现合同目的;(五)法律规定的其他情形。
以上规定并未直接提及资信调查,但资信调查的结果可以作为判断上述情形是否存在的重要依据。在具体案件中,法院会根据实际情况和证据综合判断是否允许解除合同。
非法收集、使用资信信息应承担何种法律责任?
非法收集、使用资信信息的行为可能会触犯《中华人民共和国网络安全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信息保护法》和《征信业管理条例》等相关法律法规。这种行为可能涉及的法律责任主要包括刑事责任、行政责任和民事责任。
1. 刑事责任:如果非法收集、使用资信信息的行为严重到构成犯罪,根据《刑法》的相关规定,可能被处以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罚金。例如,非法获取、出售或者提供50个以上公民个人信息的,就可能构成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罪。
2. 行政责任:根据《网络安全法》和《个人信息保护法》,相关部门有权对违法行为进行罚款,同时可以责令改正,没收违法所得,吊销许可证或者营业执照等。
3. 民事责任:对于非法收集、使用资信信息造成他人损害的,根据《侵权责任法》,侵权人应当承担停止侵害、消除影响、恢复名誉、赔礼道歉以及赔偿损失等民事责任。
【相关法条】
1.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253条之一规定了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罪的相关内容。
2. 《中华人民共和国网络安全法》:第43条规定,个人发现网络运营者违反法律、行政法规,侵犯其合法权益的,有权要求网络运营者删除有关信息,或者采取其他必要措施予以制止。
3. 《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信息保护法》:该法规定了个人信息的收集、使用必须遵循合法、正当、必要的原则,未经同意,不得收集、使用个人信息。
4. 《征信业管理条例》:第29条规定,未经信息主体同意,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向第三方提供信息主体的信用信息。
5. 《中华人民共和国侵权责任法》:该法规定了侵权行为的法律责任,包括停止侵害、消除影响、恢复名誉、赔礼道歉以及赔偿损失等。
对于个人信用报告这类敏感的个人信息,任何处理行为都应严格遵守法律,确保取得个人的明确同意。否则,不仅可能侵犯个人的隐私权,还可能面临法律责任。在实际操作中,应尊重并保护每个人的个人信息权益,合法合规地进行相关活动。
温馨提示:需要专业律师的帮助?大律师网是您的首选平台,我们拥有3万+高效专业的律师团队,随时在线为您解答疑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