违反取保候审规定有何法律后果?
根据《刑事诉讼法》的规定,被取保候审人应当遵守以下义务:未经执行机关批准不得离开所居住的市、县;在传讯的时候及时到案;不得干扰证人作证;不得毁灭、伪造证据或者串供等。如果被取保候审人违反上述规定,根据情节轻重,可能会产生以下法律后果:
1. 责令改正:对于初次轻微违规行为,司法机关可能首先责令其改正,并进行训诫或警告。
2. 撤销取保候审决定并予以逮捕:对于严重违反取保候审规定,如故意逃避侦查、审判,或者有其他妨碍诉讼活动正常进行的行为,执行机关可以提请原决定机关撤销取保候审,改用逮捕等更为严厉的强制措施。
3. 影响量刑:在最终判决时,法院可以将取保候审期间的违规行为作为从重量刑的情节考虑。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第七十一条:“被取保候审人在取保候审期间应当遵守下列规定:……被取保候审人违反前款规定,已交纳保证金的,没收部分或者全部保证金,并且区别情形,责令具结悔过,重新交纳保证金、提出保证人,或者监视居住、予以逮捕。”
取保候审金如何计算和缴纳?
取保候审金的计算和缴纳,是刑事诉讼法中的一项重要制度,旨在确保被取保候审人在诉讼期间遵守相关规定,保证其到案受审。具体金额并非统一规定,而是根据案件具体情况、犯罪嫌疑人或被告人的社会危险性、经济状况以及可能判处刑罚等因素综合确定。
1. 计算:取保候审金的具体数额由执行取保候审决定的公安机关、人民检察院或者人民法院根据案件情况确定。通常情况下,金额不宜过高,以避免成为实质性的“以钱赎人”,同时也不能过低,以至于无法起到约束作用。在实践中,一般会参考当地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嫌疑人的经济状况等因素。
2. 缴纳:一旦金额确定,嫌疑人、被告人或者其近亲属、法定代理人应当按照要求向指定机关缴纳。缴纳方式通常为现金缴纳或者银行转账,且必须在规定期限内完成。如果确实因为经济困难无法一次性全额缴纳的,可以根据实际情况申请分期缴纳。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第七十条规定:“取保候审的决定机关应当综合考虑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社会危险性,案件的性质、情节,可能判处刑罚的轻重,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经济状况等情况,确定保证金的数额。”
同时,《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国家安全部关于取保候审若干问题的规定》第五条规定:“采取保证金形式取保候审的,保证金的起点数额为一千元。决定机关应当综合考虑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社会危险性,案件的性质、情节,可能判处刑罚的轻重,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经济状况,当地的经济发展水平等情况,确定收取保证金的数额。”
此外,各地司法机关还会根据本地实际制定具体的实施办法和标准。
被取保候审人必须严格遵守相关法律规定,否则不仅可能导致失去自由,还可能影响案件的最终判决结果。律师在此提醒,尊重并履行法定程序和义务,是每个公民应有的法律意识和行为准则。
【温馨提示】法律问题困扰着您?大律师网汇聚全国各地3万+高效率、服务评价好的专业律师团队,为您量身定制解决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