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问

2024年当事人在何种状态下签订的合同可能被撤销?

大律师网 2024-03-24    100人已阅读
导读:合同撤销权是法律赋予当事人在特定情况下纠正不公平交易、恢复原状的权利。当合同的签订过程中存在瑕疵,如欺诈、胁迫、误解、显失公平等情形时,可能被撤销。

当事人在何种状态下签订的合同可能被撤销?

1. 欺诈:根据《民法典》第一百四十八条的规定,一方以欺诈手段,使对方在违背真实意思的情况下实施的民事法律行为,受欺诈方有权请求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机构予以撤销。例如,一方故意隐瞒重要事实或提供虚假情况诱使对方签订合同。

2. 胁迫:《民法典》第一百五十条规定,一方或者第三人以胁迫手段,使对方在违背真实意思的情况下实施的民事法律行为,受胁迫方有权请求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机构予以撤销。即,如果合同是在威胁恐吓下被迫签订的,可以申请撤销。

3. 重大误解:根据《民法典》第一百四十七条的规定,基于重大误解实施的民事法律行为,行为人有权请求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机构予以撤销。即,若当事人对合同内容有重大的理解错误,足以影响其是否订立合同时,可申请撤销。

4. 显失公平:《民法典》第一百五十一条规定,一方利用对方处于危困状态、缺乏判断能力等情形,致使民事法律行为成立时显失公平的,受损害方有权请求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机构予以撤销。例如,在对方处于紧急状况下,利用其困境签订了明显对其不利的合同。

法律依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一百四十七条、第一百四十八条、第一百五十条和第一百五十一条。

乘人之危合同与显失公平的区别是什么?

乘人之危合同与显失公平的合同虽然都属于可撤销合同的范畴,但两者在构成要件和表现形式上有所区别。

1. 乘人之危合同:是指一方当事人利用对方处于危难处境或者急迫需要,缺乏判断能力等情形,迫使对方订立对自己明显有利的合同。其核心特征是行为人的主观恶意利用和对方的客观被动境况,且这种利用直接导致了合同条件对受害方极为不利。例如,在对方遭遇重大变故急需资金时,以远低于市场价购买其财产。

2. 显失公平的合同:主要是指合同双方的权利义务明显不对等,使得一方承担过重的义务而另一方获取了过分的利益,超出了正常交易的风险分配范围。显失公平合同的形成原因可能是由于一方当事人的信息不对称、经济地位悬殊或谈判能力差距等因素,而非像乘人之危那样明确的主观恶意利用。比如,一方在对方未充分了解商品价值的情况下,签订了严重偏离市场价格的买卖合同。

法律依据:

1. 关于乘人之危,《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一百五十一条规定:“一方利用对方处于危困状态、缺乏判断能力等情形,致使民事法律行为成立时显失公平的,受损害方有权请求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机构予以撤销。”

2. 关于显失公平,《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一百五十七条规定:“民事法律行为无效、被撤销或者确定不发生效力后,行为人因该行为取得的财产,应当予以返还;不能返还或者没有必要返还的,应当折价补偿。有过错的一方应当赔偿对方由此所受到的损失;各方都有过错的,应当各自承担相应的责任。法律另有规定的,依照其规定。”同时,第五百条也规定了“当事人在订立合同时具有显失公平等情形的,受损害方有权请求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机构变更或者撤销”。乘人之危合同强调的是行为人在对方危难中恶意利用并迫使对方签订不公平合同的行为,而显失公平合同则更侧重于合同内容本身的不公平性,即双方权利义务关系的显著不对等。

当事人在受到欺诈、胁迫、存在重大误解或者合同成立条件显失公平等状态下签订的合同,依法享有撤销权。但行使撤销权应通过合法程序,及时向人民法院或仲裁机构提出申请,并提供相应的证据支持签订合同时务必确保各方意思表示真实、自愿且公平公正,以保障自身合法权益不受侵害。

〖温馨提示〗大律师网,拥有3万+注册会员律师,为您提供快速解决问题的便捷途径。点击下方按钮在线咨询,我们将免费为您推荐专业律师,让您轻松上阵。选择大律师网,信赖我们的品质!

版权声明:以上文章内容来源于互联网整理,如有侵权或错误请向大律师网提交信息,我们将按照规定及时处理。本站不承担任何争议和法律责任!

相关阅读

更多>>

热门博文

更多>>

相关法律知识

更多>>
TOP
2008 - 2025 © 大律师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