取保候审期间是否允许出国?
取保候审是我国刑事诉讼法规定的一种非羁押性强制措施,适用于可能判处管制、拘役或者独立适用附加刑,以及可能判处有期徒刑以上刑罚,采取取保候审不致发生社会危险性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在取保候审期间,被取保候审人应当遵守相关规定,未经执行机关批准不得离开所居住的市、县,更不能擅自出境,否则可能会被取消取保候审,改为更为严厉的强制措施。
【相关法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第七十一条规定:“被取保候审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应当遵守以下规定:(一)未经执行机关批准不得离开所居住的市、县;……违反前述规定的,情节严重的,可以予以逮捕。”
同时,《公安机关办理刑事案件程序规定》第九十九条也明确规定:“被取保候审人无正当理由不得离开所居住的市、县。有正当理由需要离开所居住的市、县的,应当经负责执行的派出所负责人批准,并报原决定或者批准机关备案。……”
取保候审对量刑结果有何影响?
取保候审,是指在刑事诉讼过程中,公安机关、人民检察院、人民法院依法责令犯罪嫌疑人或者被告人提供保证人或交纳保证金,以保证其不逃避侦查、起诉和审判,并随传随到的一种强制措施。它本身并不直接影响量刑结果,但其在整个刑事诉讼过程中的运用,可能会间接影响法官对案件的判断以及最终的量刑。
1. 从行为表现角度:被取保候审人在取保期间的行为表现,如是否遵守相关规定,是否积极配合法院调查取证,是否主动悔罪并赔偿被害人损失等,会被法院作为酌定量刑情节考虑。若行为良好,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减轻其刑事责任。
2. 从社会危害性角度:对于符合取保候审条件的嫌疑人或被告人,一般认为其社会危害性相对较小,这一因素在法官裁量刑罚时也可能会予以考量。
3. 从犯罪事实认定角度:取保候审期间,司法机关可能会发现新的证据或事实,这些新发现可能会影响对犯罪事实的认定和定罪量刑。
【相关法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第六十七条至第七十一条规定了取保候审的适用条件和程序,但并未明确规定取保候审与量刑之间的直接联系。而根据该法第六十二条“对于犯罪分子决定刑罚的时候,应当根据犯罪的事实、犯罪的性质、情节和对于社会的危害程度,依照本法的有关规定判处”,表明了量刑应综合全案情况考虑,其中包含了被告人在取保候审期间的表现和行为。
同时,《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常见犯罪的量刑指导意见》中提到,对于认罪悔罪、积极赔偿损失、取得谅解、以及在取保候审、监视居住期间没有违法违规行为等情况,可以依法从宽处理。这也为取保候审对量刑的影响提供了间接的法律依据。
基于我国现行法律法规的规定,在取保候审期间,被取保候审人原则上是不允许出国的。如果有特殊情况必须出国,应提前向执行机关申请并获得批准后方可进行。若未经过合法程序擅自出国,不仅可能导致原有的取保候审措施被撤销,还可能面临新的法律责任。
温馨提示:当前回复仅为大多数情况下的参考答案。如仍无法解决您的法律问题,请咨询律师以获取个性化的法律建议。我们承诺5分钟快速响应,并努力提高问题解决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