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问

2024年对于虚假申报财产以逃避执行如何追责?

大律师网 2024-03-15    0人已阅读
导读:虚假申报财产以逃避执行是一种严重的违法行为,不仅破坏了司法权威和正常的经济秩序,也侵犯了债权人的合法权益。对此类行为的追责主要涉及民事责任、行政责任乃至刑事责任,具体包括罚款、限制高消费、纳入失信被执行人名单以及追究刑事责任等。

对于虚假申报财产以逃避执行如何追责?

根据法律规定,被执行人应当如实申报财产,如有虚假申报或隐瞒转移财产的行为,将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首先,在民事责任层面,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第二百四十二条,被执行人未按人民法院的要求报告财产情况或者虚假报告的,人民法院可以根据情节轻重对被执行人予以罚款、拘留。其次,在行政责任方面,依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公布失信被执行人名单信息的若干规定》,被执行人有虚假申报财产等规避执行行为的,人民法院可以将其纳入失信被执行人名单,使其在融资信贷、市场准入等方面受到信用惩戒。最后,在刑事责任层面,《刑法》第三百一十三条对拒不执行判决、裁定罪进行了规定,若被执行人虚假申报财产达到一定程度,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其刑事责任。

【相关法条】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第二百四十二条

2.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公布失信被执行人名单信息的若干规定》第一条、第十条

3. 《刑法》第三百一十三条

对抗拒强制执行判决有何法律责任?

抗拒强制执行判决的行为属于对司法权威的挑战和破坏,严重影响了法院裁判的严肃性和公信力。根据我国法律规定,对于此类行为,行为人应当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1. 行政责任:被执行人抗拒执行判决,不履行生效法律文书确定的义务,人民法院可以依法对其采取罚款、拘留等强制措施。情节严重的,可能构成妨碍公务罪,将受到行政处罚。

2. 刑事责任: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三百一十三条的规定,对人民法院的判决、裁定有能力执行而拒不执行,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罚金;情节特别严重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单位犯前款罪的,对单位判处罚金,并对其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照前款的规定处罚。

3. 民事责任:被执行人因抗拒执行导致债权人权益受损的,除依法强制执行外,还应赔偿债权人的经济损失。

【相关法条】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第一百一十一条规定:“对拒不履行人民法院已经发生法律效力的判决、裁定的单位,可以对其主要负责人或者直接责任人员予以罚款、拘留;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2.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三百一十三条规定:“对人民法院的判决、裁定有能力执行而拒不执行,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罚金;情节特别严重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

任何公民或组织都必须尊重并遵守法院的判决,不得以任何形式抗拒强制执行,否则将面临严厉的法律责任。

何种情况下追究逃避强制执行的刑事责任?

逃避强制执行,是指被执行人有能力履行生效法律文书确定的义务,但通过转移、隐匿财产,或者采取其他方式规避、抗拒执行的行为。在以下几种情况下,可能追究逃避强制执行的刑事责任:

1. 被执行人故意隐藏、转移、变卖或者毁损已被依法查封、扣押、冻结的财产,情节严重的。这是对执行标的物进行妨害,严重影响了判决、裁定的执行。

2. 被执行人以虚假诉讼、虚假仲裁等方式妨害或者抗拒执行,情节严重的。这不仅损害了申请执行人的权益,也严重破坏了司法秩序。

3. 被执行人拒绝报告或者虚假报告财产情况,经人民法院责令后仍拒不执行,且情节严重的。这种行为直接妨碍了法院查明被执行人的财产状况,影响执行程序的正常进行。

4. 其他有能力执行而拒不执行,情节严重的,如与他人串通,通过虚构债务、放弃债权等方式规避执行等。

【相关法条】

1.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三百一十三条:“对人民法院的判决、裁定有能力执行而拒不执行,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罚金;情节特别严重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

2.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拒不执行判决、裁定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二条至第五条对此类犯罪的具体情形进行了详细规定。

例如:第二条规定,负有执行义务的人具有能力执行而拒不执行,情节严重的,应当认定为刑法第三百一十三条规定的“有能力执行而拒不执行,情节严重”。其中列举的情形包括隐藏、转移、变卖、毁损已被依法查封、扣押、冻结的财产等行为。

对于虚假申报财产以逃避执行的行为,我国法律体系中已形成了严密的责任追究机制。法院会根据行为的具体情节、影响程度及造成的后果,综合运用民事、行政及刑事等多种手段进行严厉制裁,旨在有效维护司法公正与权威,保障债权人合法权益,同时警示潜在违法者应依法诚信履行义务。

『温馨提示』大律师网是您解决法律问题的利器!在这里,您可以关注3万+注册律师的日常科普,了解最新的法律动态。遇到法律问题?点击一对一快速咨询律师,他们将为您提供最合适的解决方案。

版权声明:以上文章内容来源于互联网整理,如有侵权或错误请向大律师网提交信息,我们将按照规定及时处理。本站不承担任何争议和法律责任!

相关知识

更多>>

热门博文

更多>>

最新法律资讯

更多>>
TOP
2008 - 2025 © 大律师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