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问

如何界定融资租赁和经营租赁的合同性质?

大律师网 2024-02-02    100人已阅读
导读:融资租赁合同与经营租赁合同是两种不同性质的租赁合同,其主要区别在于租赁物的所有权归属、租赁期限长短、租赁费用的计算方法以及租赁期满后的处理方式等方面。界定两者的关键在于对租赁实质关系的深入理解和相关法律规定的具体适用。

如何界定融资租赁和经营租赁的合同性质?

1. 融资租赁:根据《民法典》第七百三十五条的规定,融资租赁合同是出租人根据承租人对出卖人、租赁物的选择,向出卖人购买租赁物,提供给承租人使用,承租人支付租金的合同。融资租赁的主要特点是“融资”和“融物”相结合,出租人在租赁期间保留租赁物的所有权,但承租人享有使用权并承担维护义务,且在租赁期满后通常可以选择购买租赁物,实现所有权转移。

2. 经营租赁:依据《民法典》第七百零三条规定,租赁合同是出租人将租赁物交付承租人使用、收益,承租人支付租金的合同。经营租赁则更侧重于租赁物的临时使用,出租人在租赁期间仍保有租赁物的所有权,承租人的目的是短期使用租赁物,不涉及租赁物剩余价值的转移。租赁期满后,承租人需将租赁物归还出租人,且租金一般按照实际租赁时间计算。

引用法条: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七百三十五条:“融资租赁合同是出租人根据承租人对出卖人、租赁物的选择,向出卖人购买租赁物,提供给承租人使用,承租人支付租金的合同。”

2.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七百零三条:“租赁合同是出租人将租赁物交付承租人使用、收益,承租人支付租金的合同。”

融资租赁下承租人是否有购买选择权?

在融资租赁交易中,承租人是否拥有购买选择权并非法定必备条款,而是由租赁双方在合同中自行约定。融资租赁本质上是一种结合了融资与融物特点的交易方式,通常情况下,租赁期满后,承租人可以选择将租赁物归还出租人,也可以根据融资租赁合同中的约定行使购买选择权,以一定的价格购买租赁物。

购买选择权的存在可以为承租人在租赁期末对租赁物的所有权进行决策提供灵活性,有助于承租人在租赁初期通过较小的资金投入获取设备使用权,并在后期视自身经营状况和租赁物的价值决定是否购买。

引用法条:

1. 《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第二百四十三条:“融资租赁合同的租金,除当事人另有约定的以外,应当根据购买租赁物的大部分或者全部成本以及出租人的合理利润确定。” 这一条虽然没有直接规定承租人的购买选择权,但明确了融资租赁合同内容的自治原则,即当事人可以根据实际情况约定租金、租赁期限及租赁期满后的处理方式(包括购买选择权)。

2. 《融资租赁企业监督管理办法》(银监会令2014年第3号)第二十条规定:“融资租赁公司应当按照审慎经营原则制定融资租赁业务管理制度,明确租赁物购置、价值评估、融资租赁项目选择、租赁合同订立、租后管理等业务环节的流程和操作规范,其中可以包括租赁期满后租赁物处置的相关安排,这同样涵盖了承租人购买选择权的内容。”

因此,在我国现行法律法规框架下,承租人在融资租赁交易中是否享有购买选择权取决于租赁合同的具体约定,而法律法规对此持开放和支持态度。

融资租赁合同解除权有何特殊规定?

在融资租赁合同中,解除权的规定具有其特殊性。首先,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七百四十八条至七百五十二条的规定,融资租赁合同是一种兼具融资与融物特点的合同,出租人享有特殊的解除权。当承租人未按照约定支付租金达到两期以上或者数额达到全部租金百分之二十以上的,出租人有权请求解除合同、收回租赁物,并要求承租人赔偿损失。

其次,如果因承租人的原因导致租赁物无法或者难以返还,出租人仍可主张解除合同,并要求承租人赔偿相应损失。同时,若租赁物为不可分物,即使部分毁损、灭失,一般不影响融资租赁合同的效力,但在特定情形下,可能影响到出租人的权益实现,出租人亦可依法行使解除权。

引用法条: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七百四十八条:承租人应当按照约定支付租金。承租人经催告后在合理期限内仍不支付租金的,出租人可以请求支付全部租金;也可以解除合同,收回租赁物。

2.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七百五十二条:承租人应当妥善保管、使用租赁物。承租人应当履行占有租赁物期间的维修义务。因承租人的过错致使租赁物需要维修、保养的,出租人不承担相应的责任。如果因承租人违反本条规定,导致租赁物无法或者难以返还,出租人有权依照法律规定解除合同。

3. 另外,《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融资租赁合同纠纷案件适用法律问题的解释》第十二条也对出租人的解除权进行了详细规定,明确了承租人未按期支付租金时,出租人解除合同的具体条件和权利保障。

因此,判断一个租赁合同属于融资租赁还是经营租赁,需要结合合同约定的具体内容、租赁目的、租赁期限、租赁物处置条款等因素综合考量,并严格遵循《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的相关规定。准确界定租赁合同性质对于保障各方当事人的合法权益、明确法律责任具有重要意义。

版权声明:以上文章内容来源于互联网整理,如有侵权或错误请向大律师网提交信息,我们将按照规定及时处理。本站不承担任何争议和法律责任!

相关阅读

更多>>

热门博文

更多>>

相关法律知识

更多>>
TOP
2008 - 2025 © 大律师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