侵权犯罪与民事侵权有何区别?
1. 性质不同:侵权犯罪属于刑法范畴,是指行为人实施的侵害他人人身权、财产权等合法权益的行为,具有严重的社会危害性,已经达到了构成犯罪的程度。民事侵权则是指在民法领域内,因过错或无过错侵犯他人民事权利的行为,主要涉及到损害赔偿责任。
2. 法律后果不同:侵权犯罪不仅要承担刑事责任,如罚款、拘役、有期徒刑甚至死刑等刑罚,还可能附带民事赔偿责任。而民事侵权的责任形式主要是停止侵害、消除危险、赔礼道歉及赔偿损失等民事责任。
3. 追究方式不同:侵权犯罪由国家司法机关(检察院或公安机关)主动追究,或者受害人向公安机关报案后启动侦查程序。民事侵权则由受害人直接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自行主张权利。
相关法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明确规定了各种侵权犯罪行为及其相应的刑事责任,如第二章“犯罪”中对故意伤害罪、盗窃罪、侵占罪等各种侵害公民人身、财产权益的犯罪行为进行了规定。
同时,《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六章“民事权利的保护”中详细阐述了民事侵权的认定、归责原则以及赔偿责任等相关内容。
如何认定侵权犯罪中的主观故意?
在认定侵权犯罪中的主观故意,首先需要明确“主观故意”这一概念。根据我国刑法理论,主观故意是指行为人明知自己的行为会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并且希望或者放任这种结果发生的心理态度。在侵权犯罪中,主观故意主要包括直接故意和间接故意两种形态。
1. 直接故意:行为人明知自己的行为会侵犯他人的合法权益,而且积极追求这种结果的发生。例如,在侵犯知识产权犯罪中,行为人明知自己销售的商品是假冒他人注册商标的商品,但仍进行销售。
2. 间接故意:行为人明知自己的行为可能会侵犯他人的合法权益,但对这种结果的发生采取放任的态度。如行为人知道自己的行为可能侵犯他人著作权,但在可以预见的情况下,仍不避免地实施了该行为。
在实际案例中,认定主观故意通常需要结合行为人的认知状态、行为表现、事前事后的行为以及行为与结果之间的因果关系等多方面因素进行综合判断。
相关法条:
1.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十四条:“明知自己的行为会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并且希望或者放任这种结果发生,因而构成犯罪的,是故意犯罪。”
2. 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办理侵犯知识产权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法释〔2004〕19号)第八条:“以营利为目的,未经著作权人许可,复制发行其文字作品、音乐、电影、电视、录像作品、计算机软件及其他作品……应当认定为刑法第二百一十七条规定的‘以营利为目的’。这是认定侵犯著作权犯罪主观故意的重要标准之一。”
3. 其他相关司法解释和指导性案例,也从不同角度对如何认定侵权犯罪中的主观故意提供了具体的法律指引。
侵权犯罪的具体法律规定是什么?
侵权犯罪主要涉及《刑法》中的“侵犯知识产权罪”、“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罪”、“侵犯商业秘密罪”以及“侮辱、诽谤罪”等相关罪名。侵权犯罪是指行为人违反法律规定,未经权利人许可或超越授权范围,对他人的人身权、财产权或其他合法权益进行侵害的行为,情节严重到构成犯罪的程度。
1. 侵犯知识产权罪:主要包括侵犯著作权、商标权、专利权等各类知识产权的行为,如非法复制、发行、销售他人的作品,假冒他人注册商标,非法披露、使用或者允许他人使用权利人的商业秘密等。
相关法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一十七条至二百二十条分别规定了侵犯著作权罪、销售侵权复制品罪、假冒注册商标罪和侵犯商业秘密罪。
2. 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罪:是指非法获取、出售或者提供公民个人信息,情节严重的行为。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五十三条之一规定了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罪。
3. 侮辱、诽谤罪:指以暴力或者其他方法公然贬低他人人格,破坏他人名誉,情节严重的行为。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四十六条关于侮辱罪、诽谤罪的规定。
以上各类侵权犯罪,在达到法定的犯罪构成要件时,将依法受到刑事处罚,同时,被侵权人还可以根据《民法典》等相关法律法规要求侵权人承担民事赔偿责任。
侵权犯罪与民事侵权在法律性质、法律责任和追究方式等方面存在显著差异。准确区分两者对于正确适用法律、保障公民权益、维护社会秩序具有重要意义。在处理相关案件时必须根据行为的具体情况,严格依照法律规定进行判断和操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