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问

财富赠与税申报程序及期限有哪些规定?

大律师网 2024-03-24    0人已阅读
导读:我国的财富赠与税申报程序及期限主要由《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所得税法》及其实施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税收征收管理法》等相关法规规定,涉及赠与人或受赠人的纳税义务、申报时间、申报方式以及逾期未申报的法律责任等方面。

财富赠与税申报程序及期限有哪些规定?

1. 纳税义务:根据我国税法规定,我国公民或居民将财产无偿赠与他人时,如果赠与财产的价值超过了一定额度(目前为每年每人3万元),超出部分需要缴纳赠与税。受赠人是纳税义务人,但税款可以由赠与人代缴。

2. 申报程序:在发生赠与行为后,受赠人应在规定期限内向主管税务机关提交《个人所得税自行申报表》,并附上赠与合同、财产评估报告等相关证明材料进行申报。

3. 申报期限:一般情况下,自赠与行为完成之日起30日内应完成赠与税的申报工作。若年度中间多次发生赠与行为,年度终了后3个月内需对全年累计赠与所得进行汇总申报。

4. 违约责任:如未按照规定期限办理申报和缴纳税款的,除补缴税款外,还可能面临滞纳金等罚款;情节严重的,还可能触犯刑法,构成逃税罪。

相关法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所得税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所得税法实施条例》

《中华人民共和国税收征收管理法》

继承开始前,夫妻财产如何划分?

夫妻财产关系主要受《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婚姻家庭编的调整。在继承开始前,夫妻之间的共同财产划分主要遵循“夫妻共有财产制”原则。

根据该原则,夫妻在婚姻关系存续期间所取得的工资、奖金、生产经营收益、知识产权收益以及其他应当归共同所有的财产,除双方有书面约定外,均属于夫妻共同财产。这意味着在继承开始前,这些财产由夫妻双方共同所有,各占一半权益,无论实际经济贡献如何。

若夫妻间存在婚前或婚内财产协议,明确约定了各自财产归属,则按照协议进行划分。此外,在婚姻关系存续期间,一方通过遗嘱或者赠与合同中明确只归自己所有的财产,也属于个人财产,不在夫妻共同财产之列。

相关法条: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一千零六十二条:夫妻在婚姻关系存续期间所得的下列财产,为夫妻的共同财产,归夫妻共同所有:(一)工资、奖金、劳务报酬;(二)生产、经营、投资的收益;(三)知识产权的收益;(四)继承或者受赠的财产,但是本法第一千零六十三条第三项规定的除外;(五)其他应当归共同所有的财产。

2.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一千零六十三条:下列财产为夫妻一方的个人财产:(一)一方的婚前财产;(二)一方因受到人身损害获得的赔偿或者补偿;(三)遗嘱或者赠与合同中确定只归一方的财产;(四)一方专用的生活用品;(五)其他应当归一方的财产。

在继承开始前,夫妻应首先对共同财产进行合理的划分和确认,然后才能就各自的财产份额进行继承或其他法律行为。

遗嘱条款违反公序良俗时如何处理?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的框架下,遗嘱是公民按照自己的意愿处分其个人合法财产的一种方式,但这种处分行为必须遵循法律规定和社会公共利益、社会公德,即不能违反公序良俗原则。当遗嘱中的条款内容与公序良俗相抵触时,该条款将被视为无效。

具体而言,如果遗嘱条款涉及鼓励或资助违法活动,或者对继承人或者其他相关人员设定明显不公正或侮辱性的义务,或者以其他方式违背社会公共利益和社会良好道德风尚,那么即使立遗嘱人在订立遗嘱时出于真实意思表示,法院在审理此类案件时也会依据相关法律规定认定这些条款无效。

相关法条: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一百五十三条第一款规定:“违背公序良俗的民事法律行为无效。”

2. 同样,《民法典》第一千一百四十三条规定:“无民事行为能力人或者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所立的遗嘱无效。遗嘱必须表示遗嘱人的真实意思,受欺诈、胁迫所立的遗嘱无效。伪造的遗嘱无效。遗嘱被篡改的,篡改的内容无效。”虽然此条文并未直接提及公序良俗,但在司法实践中,对于违背公序良俗的遗嘱条款,应当参照此条关于无效遗嘱的规定进行处理。

3.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继承编的解释(一)第十四条也明确了,“遗嘱人以遗嘱处分了国家、集体或者他人财产的,应当认定该部分遗嘱无效。”这一规定同样体现了公序良俗原则,即遗嘱不得侵犯他人的合法权益和社会公共利益。

在实际操作中,律师会建议当事人在制定遗嘱时充分尊重并遵守公序良俗原则,确保遗嘱的有效性和合法性;而在遗嘱执行或诉讼过程中,若发现存在违反公序良俗的条款,应依法主张其无效,并根据有效遗嘱内容或法定继承规则进行财产分配。

对于财富赠与行为,无论是赠与人还是受赠人都应当重视并遵守相关税法规定,确保及时、准确地履行赠与税申报和缴纳义务,以避免因违反税法而产生不必要的经济损失或法律责任。建议在处理此类事务时,寻求专业律师或税务顾问的帮助,确保操作合法合规。

版权声明:以上文章内容来源于互联网整理,如有侵权或错误请向大律师网提交信息,我们将按照规定及时处理。本站不承担任何争议和法律责任!

相关知识

更多>>

热门博文

更多>>

最新法律资讯

更多>>
TOP
2008 - 2025 © 大律师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