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确保“疑罪从无”在实际审判中的执行?
"疑罪从无"原则源于我国刑事诉讼法中的无罪推定原则,即未经法定程序证明有罪,任何公民都应被推定为无罪。在实际审判中,要确保这一原则的执行,首先,法官应当严格审查控方提供的证据,只有当证据达到确实、充分、排除合理怀疑的程度,才能认定被告人有罪;其次,对于存疑的案件,法院应当坚持证据裁判主义,不能仅凭主观臆断或推测就对被告人定罪;再次,律师的辩护权和被告人的陈述权也需得到充分保障,以便全面揭示案情真相;最后,对于因证据不足无法确定被告人有罪的案件,必须依法作出无罪判决。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第12条规定:“未经人民法院依法判决,对任何人都不得确定有罪。” 第53条进一步规定:“只有被告人的供述,没有其他证据的,不能认定被告人有罪和处以刑罚;没有被告人供述,证据确实、充分的,可以认定被告人有罪和处以刑罚。”
具体实施措施:
1. 提高法官、检察官和律师的法律素养和职业操守,强化对“疑罪从无”原则的理解和应用。
2. 完善证据规则,细化证据标准,明确证据采信规则,防止“疑罪从轻”、“疑罪从挂”等现象。
3. 加强对侦查阶段的监督,避免非法取证、片面追求破案率导致的冤假错案。
4. 推进庭审实质化改革,确保控辩双方充分举证质证,使法庭成为查明事实、认定证据的关键场所。
在社会舆论压力下,如何贯彻“证据不足则判无罪”?
在社会舆论压力下,贯彻“证据不足则判无罪”原则是保障司法公正、维护被告人合法权益的重要体现。根据我国《刑事诉讼法》的规定,认定被告人有罪必须做到事实清楚、证据确实充分。这是对“疑罪从无”原则的明确规定,即在证据不足以证明被告人犯罪的情况下,应当依法作出无罪判决。
在面对社会舆论压力时,作为律师或法官应坚守以下几点:
1. 独立审判: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和《刑事诉讼法》的规定,人民法院依照法律规定独立行使审判权,不受行政机关、社会团体和个人的干涉。无论社会舆论如何发酵,司法机关都应坚持独立审判,严格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
2. 证据裁判主义:遵循“证据裁判原则”,即案件的裁决必须基于经过法庭质证并查证属实的证据,而不能仅凭舆论导向或者主观臆断。只有当控方提供的证据达到足以排除合理怀疑的程度,才能确认被告人有罪。
3. 权利保护:保障被告人的辩护权和其他诉讼权利,确保其在证据不足的情况下不会被错误定罪。即使舆论强烈要求严惩,也不能忽视对被告人合法权利的保护,更不能以此牺牲法律的公正性和权威性。
【法律依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一百二十六条:“人民法院依照法律规定独立行使审判权,不受行政机关、社会团体和个人的干涉。”
2.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第五十五条:“对一切案件的判处都要重证据,重调查研究,不轻信口供。只有被告人供述,没有其他证据的,不能认定被告人有罪和处以刑罚;没有被告人供述,证据确实、充分的,可以认定被告人有罪和处以刑罚。”
3.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第一百九十五条:“证据不足,不能认定被告人有罪的,应当作出证据不足、指控的犯罪不能成立的无罪判决。”
法院如何在舆论下坚持“无罪推定”?
“无罪推定”原则是刑事诉讼法中的一项基本原则,其基本含义是在未经法定程序证明有罪之前,所有被追诉的人都应被视为无罪。在舆论环境下,无论社会公众对某一案件持有何种强烈的意见或者倾向性判断,法院都必须坚守这一原则,不得受舆论压力的影响而预先判断被告人的罪行。
法院在面对舆论时坚持“无罪推定”的具体做法主要包括:
1. 法院应严格依法独立行使审判权,不受行政机关、社会团体和个人的干涉,尤其是舆论影响。在审判过程中,法官应当仅依据事实和法律进行裁判,不得以舆论热度或公众情绪为依据来认定犯罪事实。
2. 在公开审理过程中,法院需保障被告人的辩护权,充分听取被告人及其辩护人的意见,并根据举证、质证和辩论的结果进行公正裁决,而不应受外界舆论的左右。
3. 对于涉及敏感案件或引发广泛舆论关注的案件,法院应当通过及时、准确、全面的信息公开,引导公众理性看待诉讼过程和结果,理解并尊重“无罪推定”原则,防止舆论对司法公正产生不当干扰。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第十二条明确规定:“未经人民法院依法判决,对任何人都不得确定有罪。” 这是“无罪推定”原则的直接法律依据。
同时,《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法院组织法》第四条规定:“人民法院依照法律规定独立行使审判权,不受行政机关、社会团体和个人的干涉。”这是法院在舆论压力下坚持“无罪推定”原则行使审判权的法律保障。
另外,《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一百二十六条规定:“人民法院依照法律规定独立行使审判权,不受行政机关、社会团体和个人的干涉。”这也是从宪法层面对法院独立行使审判权,包括坚持“无罪推定”原则的最高法律保障。
确保“疑罪从无”原则在实际审判中的执行,需要司法机关严谨审慎对待每一起案件,坚守法律底线,尊重和保障人权,实现公正裁判。同时,也需要全社会共同参与,提高法治意识,形成有利于该原则落实的良好社会环境。
【温馨提示】想要解决棘手的法律问题?大律师网是您的不二选择!在这里,您可以找到3万+注册律师,他们会日常科普法律干货,帮助您更好地了解法律。同时,您还可以通过一对一快速咨询律师,获得专业的解决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