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认定医患双方存在纠纷?
1. 事实情况:首先需要审查医患之间的医疗合同关系是否成立,即患者是否在医疗机构接受了医疗服务,医疗机构及其医务人员是否履行了相应的诊疗义务。
2. 损害结果:患者主张存在纠纷时,通常会涉及到身体、健康或者精神上的损害,需要有明确的损害事实作为纠纷存在的基本条件。
3. 因果关系:患者的损害结果必须与医疗机构或医务人员的医疗行为之间存在直接或间接的因果联系,即医疗行为有可能是导致损害结果的主要原因。
4. 违规行为:如果医疗机构或医务人员在提供医疗服务过程中,存在违反《侵权责任法》、《医师法》、《医疗机构管理条例》等相关法律法规,以及医疗行业诊疗规范的行为,那么可以认定存在医患纠纷。
引用法条:
1. 《中华人民共和国侵权责任法》第五十四条明确规定:“患者在诊疗活动中受到损害,医疗机构及其医务人员有过错的,由医疗机构承担赔偿责任。”
2. 《医疗事故处理条例》第二条规定:“本条例所称医疗事故,是指医疗机构及其医务人员在医疗活动中,违反医疗卫生管理法律、行政法规、部门规章和诊疗护理规范、常规,过失造成患者人身损害的事故。”
3. 《医师法》规定,医师应当遵守医学伦理规范,尊重患者的知情同意权,保护患者隐私和个人信息,不得违规操作,否则可能构成医患纠纷。
医疗患者权益受损时如何通过法律途径解决纠纷?
在医疗患者权益受损时,可以通过以下法律途径解决纠纷:
1. 协商解决:首先,患者可以与医疗机构进行直接沟通,就损害事实、责任归属及赔偿问题进行协商。如果能达成一致,可形成书面协议并履行。
2. 申请调解:如协商无果,根据《医疗纠纷预防和处理条例》第十八条,患者可以向医疗机构所在地的医患纠纷人民调解委员会申请调解。这是一种非诉讼纠纷解决方式,具有便捷高效的特点。
3. 行政救济:依据《侵权责任法》第五十四条,患者有权向卫生行政部门投诉,请求对医疗事故进行调查处理。卫生行政部门将根据调查结果做出医疗事故技术鉴定,并据此进行行政裁决或处罚。
4. 司法诉讼:若通过上述途径仍未能解决问题,患者可以根据《民事诉讼法》相关规定,向人民法院提起医疗损害赔偿诉讼。在此过程中,患者需要提供病历资料、医疗损害鉴定意见等证据,证明医疗机构存在过错并造成了实际损害。
引用法条:
《医疗纠纷预防和处理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令第687号)
《侵权责任法》(2009年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
《民事诉讼法》(2017年修正)
具体条款如下:
《医疗纠纷预防和处理条例》第十八条:“发生医疗纠纷,医患双方可以通过下列途径解决:……(二)申请医疗纠纷人民调解委员会调解;……”
《侵权责任法》第五十四条:“患者在诊疗活动中受到损害,医疗机构及其医务人员有过错的,由医疗机构承担赔偿责任。”
《民事诉讼法》第一百一十九条:“起诉必须符合下列条件:……(三)有具体的诉讼请求和事实、理由;……”以及相关举证规定。
认定医患双方存在纠纷,需要综合考虑医患间的合同关系、损害结果、因果关系以及是否有违法违规行为等多个因素,并结合相关法律法规进行判断。若确实存在纠纷,建议当事人通过合法途径解决,如协商、调解、申请医疗事故鉴定或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以保障自身合法权益。
【温馨提示】法律问题困扰着您?大律师网汇聚全国各地3万+高效率、服务评价好的专业律师团队,为您量身定制解决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