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律师网 2025-09-03
夜晚整理案卷时,谈话笔录里风险提示在灯光下泛着冷光。想起晚上委托人挂电话前那声几不可闻的叹息,像根细针,轻轻扎在心里。
明明早就把所有可能的波折摊开在桌上,像拆解一台精密仪器般讲清了每个齿轮可能卡住的地方。可当“可能”真的变成“发生”,那句“我们早就预设过结果”说出口时,还是觉得轻得托不起对方眼里的失落。
忽然就想起《庄子》那句“物物而不物于物,念念而不念于念”。从前觉得是玄奥的哲思,此刻倒像杯温茶,慢慢熨帖着发紧的胸口。
所谓“物物”,是说我们总得和这些具体的“事”打交道——案卷里的证据链,谈判桌上的攻防,委托人期待的眼神,还有此刻这意料之中的“不好的消息”。它们是我们要推动的“物”,是要梳理的脉络,是要跨过的坎。但“不物于物”,是说别让这“事”的结果,变成捆住心的绳。就像农人侍弄庄稼,该除草时除草,该灌溉时灌溉,却不会因为一场骤雨伤了苗,就否定整个春天的劳作。我们能做的,是让每个环节都站得住脚,让每份努力都落得扎实,至于结果的褶皱,本就是世间事的常态。
而“念念”,是承认心里这些翻涌的情绪——对委托人的歉疚,对过程的遗憾,还有那点“明明尽力了却还是这样”的怅然。这些念头像暮色里的飞虫,总会扑棱棱冒出来。可“不念于念”,不是要掐灭它们,是学着像看云一样看它们:你看那朵叫“失落”的云飘过来了,它投下的影子会让心沉一会儿,但风一吹,它总会飘向别处。就像此刻窗台上的绿萝,昨天被暴雨淋得蔫了叶,今天朝阳一晒,又悄悄挺了挺腰。
想起刚入行时,师傅说:“我们手里攥的不是输赢,是别人的日子。”所以会为一句认可雀跃,会为一次波折揪心——这正是这份职业的温度。但也正因为这份温度,更要学会把“事”和“心”轻轻分开:事有其理,它的走向藏在证据里,藏在规则里,藏在无数偶然与必然的交织里;心有其度,它可以柔软,可以共情,却不能被某个结果钉在原地。
就像此刻月挂星空正在慢慢落下,他的落下是朝阳的上升。那些没达成的期待,没圆满的瞬间,也不是白费的——它们会变成下次更谨慎的预判,变成和委托人沟通时更细腻的措辞,变成我们心里那层越来越厚的“韧性”。
或许这就是“物物而不物于物”的深意:我们认真对待每一件事,却不被事的成败定义价值;“念念而不念于念”的温柔:我们接纳心里每一寸波澜,却不让波澜淹没前行的路。
明天太阳升起时,案卷还要继续翻,谈判还要继续谈。那些失落的念头会慢慢淡去,就像晨雾被阳光驱散。而我们要做的,是带着这份清醒的温柔,继续握住手里的笔,守住心里的秤——让事归事,让念归念,让每个走过的脚印,都扎实得对得起那句“我尽力了”。
毕竟,能定义我们的,从来不是某件事的结果,而是面对千万件事时,那份始终在线的专业与热忱。